当前位置: 首页 > 旅院新闻 > 媒体报道 > 正文

《中国旅游报》: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勇当育才蓄水池 增强学生适应性

发布时间:2023-03-24    人气:

受疫情影响,我国旅游人才流失现象较为突出。中国旅行社协会导游专业委员会曾透露,保守估计,疫情3年间导游群体流失率达30%—40%,从与旅行社解约的情况来看,流失率高达50%以上。因此,如何让人才回流,成为旅游业发展最需要思考的问题。同时,旅游产业发展也对中国旅游教育提出了新挑战,如何培养适应当下和未来旅游产业发展的人才,值得每一个旅游高等职业院校思考。

□ 本报记者 王诗培

“就业路上一个也不能少”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是一所由文化和旅游部与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的高职院校,获批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校、国家优质高职校、首批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单位,是全国唯一的国家旅游标准化示范院校、全国第一所通过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教育质量认证的旅游类高职院校。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杜兰晓介绍,促进旅游行业高质量发展,关键还是促进旅游行业人才结构转型,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目前,我国现代旅游定制化、小众化特点明显,近程游、深度游、智慧游、研学旅行等新型旅游类型兴起,旅游企业亟须的人才有缺口,尤其是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因此,加快补齐旅游业人才短板,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杜兰晓介绍,职业教育要增强适应性,旅游职业教育同样要增强适应性,要推动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经济结构、产业人才需求相适应。除此之外,在旅游行业人才培养的维度上,除了技术技能,还需要特别重视“人”的培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秉承立德树人的理念,着眼人的全面发展,在教学上要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有用之人。

据了解,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因势而变、因势而新,采取多种措施来应对变化,具有良好的办学影响力,也保持着较旺盛的招生势头。3年来,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是学校每年的招生人数在4800名以上,报到率都在97%以上,去年招生更是达到4898名,报到率达到98.26%,创历史新高。

杜兰晓介绍,虽然旅游行业就业形势严峻,但是学校本着“就业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的工作目标,每年以“开局就要奔跑、奔跑就要冲刺”的工作状态全力开创就业工作新局面,近几年依然保持着学生毕业去向落实率98%以上的势头,2022年毕业生的初次毕业去向落实率达到98.61%,2021达到99.27%,在浙江乃至全国旅游职业院校中都名列前茅。

杜兰晓介绍,近年来,学校以“三全”工作理念构建高质量就业新格局。

一是全员献策,凝聚就业“向心力”。学校多措并举,汇聚全体教职工力量,做到3个“强化”:首先是强化组织领导,提供稳就业保障,落实“就业一把手”工程,实行书记和校长“双组长”的工作机制;其次是强化各级责任,形成网格化管理,层层落实、人人有责,举全员之力为毕业生献计献策、指导服务;最后是强化考核机制,激发稳就业活力,将就业工作作为各单位目标责任考核,并制定就业工作激励政策,充分调动全员参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积极性。

二是全过程谋策,激发就业“驱动力”。学校采取“四期联动”的分阶段谋策方式,逐个击破就业工作中的难点和痛点。在发动期,精准摸清需求端和供给端,建立“一生一档”“一企一档”工作台账。在推进期,实行大数据管理,做到“每日一填报,每周一通报”,每位校领导亲自督促指导各联系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在攻坚期,通过实施党员“先锋工程”和校友“双百计划”做到精准帮扶。在决战期,对未及时就业的学生做到“一对一服务”,实行就业帮扶包干制度。

三是全方位施策,提升就业“竞争力”。学校“四端”齐进,努力从全方位实现“能就业”向“就好业”转变。首先是服务端,启动线上招聘、线上答疑等六大云端就业服务,实现就业服务“最多跑一次”或“零跑腿”;其次是资源端,多方联动,拓宽就业渠道,引导毕业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和“大服务业”的行业就业观,深挖文化、体育、康养和网络主播等新业态就业岗位;再次是资助端,设立百万就业资助专项资金,对基层就业、贫困毕业生等群体进行重点资助;最后是质量端,实施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联动机制,实施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金领工程”。

据悉,2022年,学校书记、校长带头开展“访企拓岗”活动,陆续与酒店管理集团、科技企业、民宿企业、旅游公司、旅行社、校友企业等企业负责人开展座谈,推荐毕业生就业,累计走访企业250余家,开拓新岗位近2500个。学校还举办了线上线下系列招聘会20余场,共为学生提供近2万个优质岗位需求。

面向需求动态调整专业

要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就必须始终紧盯行业需求,坚持专业动态调整,制定科学的动态调整机制。杜兰晓介绍,近几年,学校每年都有专业被新增或撤销。如2019年,学校向教育部提交申请,增补高职高专旅游大类研学“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并成功入列教育部专业目录,2020年在全国率先开始招生,今年将迎来全国首届毕业生。2021年,学校又牵头成功申请新增了民宿管理与运营、定制旅行管理与服务、智慧旅游技术应用3个新专业,以适应产业不断发展的新趋势,优化人才结构改革的需要。

另外,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根据行业变化,对其他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进行了升级和数字化改造。比如酒店管理学院的“酒店管理”向“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方向转变,旅游规划与设计学院的“景区开发与管理”向“智慧景区开发与管理”方向升级,厨艺学院的“餐饮管理”转向“餐饮智能管理”等。学校还调整了课程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字化思维和能力。例如,旅行服务与管理学院导游专业撤并了旅行社计调实务、旅行社门市接待等8门课程,增设了智慧旅游、智慧导览服务与管理等明显带有数字经济色彩的新课程以及旅游IP运营与打造、旅游短视频制作等课程。近几年,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及在校生普遍受到旅游企业的欢迎与认可。

除了专业的调整,学校还有丰富的特色教学活动,通过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以及提升教师与行业的粘合力来推进人才培养的工作,加快推进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

杜兰晓介绍,学校以“魅力课堂”为切入口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比如,“魅力课堂”主题教研周期间会举办“专业主任说人培”活动(“人培”即人才培养方案)。“说人培”即说产业、行业发展的新思路、新技能、新理念,说行业发展对人才的最新需求。“魅力课堂”还通过开展示范课、公开课观摩等活动,为教师们搭建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杜兰晓介绍,2022年,学校入选了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学校“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通过“内强” +“外引”的方式拥有了一个具有高水平的培训专家库。“内强”即培养卓越培训师,目前,学校“双师型”教师占90%以上,涵盖了旅游类13个专业。学校还通过“卓越培训师”培养认定计划,“卓越培训师”师徒结对,选派专业教师去行业、企业挂职、实习等,促进自有培训专家教师队伍成长。“外引”即引进优秀产业导师,学校在学界、业界、政界聘请旅游行业“高、精、尖”优秀人才做产业导师,通过组建旅游职教集团等方式与省内外十几家大、中专院校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基于丰富的校内外培训师资资源,学校可以根据培训对象个性化需求,灵活组建培训专家团队,赋能教师成长,为人才培养打好师资基础。

培养优秀旅游人才还要注重实践锻炼,以实践磨炼人才。杜兰晓介绍,在学校的课程体系当中,与实践锻炼有关的课程分为5种类型:一是课程的实训项目,即理论+实操,比如空乘专业课程;二是纯实训课,比如厨艺类课程;三是综合实训周,比如,旅游规划与设计学院的学生在综合实训周前往县城、村子进行调研学习;四是定岗实习,比如酒店管理学院学生在定岗实习期间,前往酒店开展为期6个月的实习;五是毕业设计,根据二级学院具体情况形成富有特色的成果,比如研学旅行与管理专业学生需要出具一套研学方案,厨艺专业学生需要设计一桌宴席并呈现出来。

此外,学校还有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为学生提供更多拓展性的实践训练,帮助学生提前适应社会需求。比如,工艺美术与设计专业学生经过选拔后,可以参与到教师的工作室工作中,跟着老师一起与企业打交道;再如,学校也会选拔一些学生参与社会的重要活动,比如“湘湖对话”的志愿者、杭州市两会志愿者等。

持续促进产教深度融合

多年以来,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持续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推动形成了校企合作育人、合作发展的良好局面,比如牵头组建浙江旅游职业教育集团,打造旅游职教“集团军”,形成平台联动发挥引领作用;联动“校政行企协”,融合“产学服训研”,深入建设产业学院,走深做实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挥学校行业和专业优势,开展“助力山区26县共同富裕”“微改造、精提升”“送教下乡”等社会服务活动,借势借力深化“校政行企协”多方合作。

杜兰晓介绍,学校连续15年开展“暑期乡村旅游免费送教下乡”活动,累计选派教师130余名,深入浙江省内11个设区市86个县(市、区),免费提供乡村旅游培训930余场次,免费培训乡村旅游管理干部、经营者和从业人员超13万人次。对全省11个地市67个县(市、区)的286个村庄进行乡村旅游发展指导,协助94个村庄成功创建省3A级旅游景区村庄,其中,全程指导“两山理念”发源地——安吉县余村创建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组建128支团队、500余名师生分赴省内山区26县、两试点设区市、31试点县(市、区)以及1家试点企业服务浙江省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标准引领,近年来制定各类标准达30余项。杜兰晓介绍,2022年,学校的“教学服务与管理标准化试点”获批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这也是全国唯一一所高校立项的项目;参与起草的《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等级划分》国家标准正式发布,填补了我国该领域标准的空白。2021年,学校还获得了一个国际标准立项——《旅游及其相关服务—线上线下旅游咨询服务与要求》。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还以“人文铸旅”工程为牵引,打造了2+4+X创新课程体系,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2”指的是面向大一新生的两门通识必修课《人文素养概论》《旅游职业礼仪》,“4”指的是配合4个专业群建设的人文课程体系(“国学、哲学、艺术、礼仪”四大模块),“X”指的是公共选修课程、第二课堂的讲座教学、第三课堂的活动实践。课程教学的基本思路为:在设计上具有宽广视野,凸显专业特色;在操作上做到起点高、知识精、专业强。通过2+4+X的课程体系培养,师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明显的提升,学校牵头起草的《旅游职业教育人文素养课程设置指南》还获国家行业标准立项。

原文链接:http://www.ctnews.com.cn/paper/content/202303/23/content_78664.html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