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游报》1月25日报道(记者 徐怜恤)
和谐旅游——旅游发展的一个新模式
和谐旅游是一种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旅游发展模式,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旅游发展模式,是一种要求旅游价值全面发挥的旅游发展模式。
——王昆欣
翻开历史,和谐来源于古代的中庸,但目前中国版的“和谐旅游”尚未出世,业界正在探索其发展模式。和谐旅游是中国旅游发展最好的一面镜子吗?记者近日采访了国内数位业内人士和专家,且听他们从多角度对和谐旅游的阐释。
经过20余年的发展,我国旅游业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目前,我国的旅游外汇收入和入境旅游人数已经双双占到了世界的第五位,可以说已经是一个旅游大国。相应地,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目标也应该从追求单一的经济价值向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重价值的方向发展,即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除了关注旅游的经济价值外,更要关注其社会和环境方面的价值,注重人的旅游需求的全面满足和旅游与社会、经济、环境方面的共生、和谐发展,这是旅游价值的最终取向。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构建和谐旅游,这是由旅游的和谐基础所决定的。
旅游业“天生丽质”——本具和谐功能
旅游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发展旅游业有助于三大产业间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扩大就业,协调劳动力资源的分配;有利于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有助于安定社会环境;有利于促进区域间的财富分配和共同发展;有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从而具有促进区域间、人与人之间、旅游企业、部门之间的和谐运行和发展。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院长王昆欣提出,和谐旅游是指构成旅游活动的各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处于一种和谐利用或相互协调状态的旅游发展模式,是通过对旅游资源的和谐利用和旅游主客体之间和谐运行,最终实现旅游的和谐价值和和谐目标。从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来看,旅游活动包括旅游资源、旅游业以及游客等诸要素以及它们所依附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从旅游系统来看,旅游是由客源市场系统、旅游出行系统、旅游支持系统、资源及目的地系统构成;从旅游发展的目标和价值来看,旅游发展的目标和价值包括社会目标(价值)、经济目标(价值)、环境目标(价值)和文化目标(价值)。因此,和谐旅游包括旅游资源的和谐利用(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目标的和谐、游客与旅游企业、游客与游客、旅游部门与旅游企业、旅游企业之间、旅游行业与全社会之间的“七大和谐”。其中旅游资源的和谐利用是基础,旅游企业、游客、旅游部门之间的和谐运行是实现和谐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确定位旅游业的性质问题,也许是发展和谐旅游的关键与核心所在。王昆欣强调,当前旅游界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片面追求旅游业的经济效益,旅游的社会总成本却被淡忘了,旅游的文化熏陶功能被忽视了。统计部门公布的旅游数据,企业的百强榜,皆遵循“惟数字论英雄”原则,即聚焦于接待多少人数、创汇多少美元。殊不知旅游是综合性产业,考察旅游的效益应当考察包括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在内的综合效益。就旅游的经济效益而言,如接待旅游者的数量,不仅要考察接待旅游者的总量,更要考察旅游者的类型及其结构,尤其是商务会议和休闲度假旅游者的比重;不仅要考察接待入境旅游者和国内旅游者数量,还要关注本地居民在当地旅游的数量,尤其是大城市的居民在本市特别是到郊区休闲度假的数量,这是这个城市旅游吸引力的重要表征。如旅游者的消费,不仅要考察旅游者的消费总量,更要关注旅游者的人均消费强度和人均消费结构,特别要考察人均停留天数和人均花费,以及旅游者在餐饮、住宿、购物、长途交通等不同产品上的支出结构。(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