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高职院校在加强社会服务促进区域发展、助力共同富裕中具有重要作用。应通过转变服务理念、转变服务机制、转变服务路径、转变服务效能、转变服务评价等“五个转变”,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要约”,从“单兵作战”到“系统集成”,从“单点供应”到“综合方案”,从“单向输出”到“双向赋能”,从“单维观测”到“多维评价”,从而在社会服务中提升项目选择的精准性、资源整合的协同性、作用成效的显著性。
高职院校是职业教育的领头羊和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社会服务、促进区域发展、助力共同富裕既是其内在要求,也是使命职责所系。近年来,浙江高校涌现出众多助力乡村振兴、赋能共同富裕的社会服务典型案例和经验做法,在全国高教领域产生了积极的示范辐射效应。在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如何在社会服务中增强体制机制的创新性、资源整合的协同性、增值赋能的高效性,笔者认为,应以“五个转变”构建有组织的社会服务体系,提升对共同富裕的贡献度。
转变服务理念,从“被动响应”到“主动要约”
社会服务作为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的核心功能,不仅是实现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更通过在战略层面引导产教融合生态构建,在组织层面驱动治理体系革新,在动能层面激活教学科研创新循环,构建进阶式价值传导机制,实现从被动响应社会需求转向主动要约社会服务,塑造“需求导向、资源整合、多方协同、动态迭代”的新型服务理念。
一是紧扣中心重点,以服务行业、产业和地方经济为着力点,主动对接地方产业、区域战略、强国建设等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育训并举,充分整合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为重点的平台资源,以实招、实绩、实效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如丽水职业技术学院紧紧围绕丽水“5+5”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建设,把专业建在产业上,构建“产业即教育、企业即学校、生产即教学”的产教融合新样态。
二是立足“社会所需、学校所能”,以需求清单和服务清单为抓手,多方式、多层级、多渠道深化校地、校企合作,常态化了解、梳理、谋划地方和企业需求,形成精细化、精准化的对接机制。
三是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推动党建工作与社会服务紧密融合,将社会服务作为干部和教师培养、锻炼的重要途径,以结构化方式组建有特色的创新服务团队,引导教师发挥专业优势,拓宽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渠道,优化社会服务的内容和方法,处理好课堂教学与社会服务的关系,为激发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以组织力量确保服务的精准性和持续性。
转变服务机制,从“单兵作战”到“系统集成”
高职院校推进有组织社会服务的本质是将高职院校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培训优势与区域产业发展、社区治理、乡村振兴等需求深度绑定,根本保障是通过建立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从制度设计上破解“各自为政”“单兵作战”的社会服务短板,以集群作战的方式打造系统集成的服务体系,提升社会服务的系统性、协同性,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闭环衔接。
一是要做好顶层设计,编制社会服务实施规划,建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工作机构,明确校内牵头部门及其职责要求,加强校内资源的统筹,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推进实施机制。如在助力山区海岛县共富实践中,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把助力共富工作纳入学校年度工作要点、部门考核内容、教师职称评聘要求,打造共富工作专班、“共富学院”、专家教授助力团“三级联动”体系。
二是要加强系统整合,健全完善校院两级资源整合机制,增强服务合力。如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坚持“以农立校、扎根地方、服务地方”,着力构建点、线、面三维立体服务体系,集中打造“一地一院”实体化农业示范、科学研究、产教融合、教师培养综合体。
三是要善用数智赋能,强化职教助力乡村振兴、赋能共同富裕的数字协同,注重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过程中的数字知识、数字技能,确保新型职业农民具备必要的数字意识和数字能力。构建直播服务、网络培训、短视频拍摄宣传等数字化服务平台矩阵,打破传统社会服务时空界限,扩大社会服务覆盖面和影响力。
转变服务路径,从“单点供应”到“综合方案”
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没有可套用的固定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服务方式,唯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特色、资源禀赋,深化产学结合、产教融合,针对地方、行业需求逐步从单一服务向综合方案提供转变,实现从“单点供应”到“菜单式”供给的转变,有效促进地方“出题”学校“出方案”的良性互动,成为综合方案的一站式提供者。
一是要精准把握社会需求,通过深入走访调研,加强高职院校与政府、企业之间的深度互动,及时精准了解政企需求,全面掌握区域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产业现状,做到有的放矢。如浙江旅游职业学院通过深入山区海岛县开展行业调研,系统提出党建领富、人才强富、产业创富、就业增富、智业聚富、文化润富等“六大行动”,推动乡村从“旅游美”迈向“共富美”。
二是要积极创新合作模式,特别是通过打造县域特色产业学院,提升校企、校地、校协合作平台能级,协同开展技术攻关、产品开发和业态研究,构建能提供新知识、新理论、新技能和综合解决方案的智库平台和服务团队,如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瑞立产业学院、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慈溪智能家电产业学院、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独山港新材料产业学院等。
三是要注重构建产教研平台,以服务企业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为切入点,不断提升学校研发中心、协同创新中心等产教研平台能级,构建“国家级—省级—校级”科研平台体系,加强与区域主导产业和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合作,共同建立研发中心、技术服务平台等,将高职院校专业优势、技术优势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丰富拓展“多元配送”的服务路径。
转变服务效能,从“单向输出”到“双向赋能”
社会服务既是高职院校发挥功能职责、凸显办学价值的主要方面,也是深化“三教”改革、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促进干部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本质上是校地、校企双向奔赴、双向赋能的过程。当然,实现双向赋能的关键是高职院校应深入调研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了解企业和社区的实际困难与真实需求,实施“一地一策”,根据地方需求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实现校地资源共享、平台共建、合作共赢。
一方面,高职院校要以项目为牵引,通过“揭榜挂帅”“点将配兵”等方式,凝聚力量、集中资源完成项目攻关,通过高质量的社会服务,提升自身服务区域和行业发展的能力,打造富有特色的社会服务品牌。如可以以师生组团方式开展社会服务,引导和要求师生在社会服务大场景中,深化专业、课程、师资、教材、基地建设,加强纵向研究,拓展横向研究,实现社会服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而广大学生则可以在“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实践历练中践行知行合一、德技并修。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到社会服务与内涵建设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关系,服务实践中所收获的鲜活生动案例、第一手行业信息是课堂教学改革、教学组织创新、新型教材建设的“源头活水”,也是课程思政改革、人才培养创新、办学模式变革的重要参考。同时,社会服务的大场景也是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中青年干部培养锻炼的大熔炉,在面对真需求、解决真问题、接受真考验中提升“双师双能”。如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将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赋能共同富裕作为干部能力提升和骨干教师培养的“必修课”,把发挥专业优势服务乡村振兴、赋能共同富裕的实践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案例,在2025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争夺赛“旅游赛道”高职组比赛中,学校在总结多年师生助力共同富裕实践教学经验基础上,打造的“‘乡’约荻港 共‘fu’双遗”参赛项目荣获金奖。
转变服务评价,从“单维观测”到“多维评价”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要求加大职业培训、服务区域和行业的评价权重,将承担职业培训情况作为核定职业学校教师绩效的重要依据,并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作为健全职业学校评价的重点指标。构建科学合理的社会服务评价体系,对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能让高职院校及时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与差距,不断提升自身的社会服务能力,更好实现社会服务价值的最大化。但在现有的评价体系中,有的观测点较少,难以全面、深入地反映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实际情况,无法涵盖社会服务的各个方面,容易导致评价结果的片面性;有的定性评价过多,缺乏具体的数据支撑和量化分析,难以进行横向比较和精准评估;有的侧重常规教育教学考核,对社会服务的双向赋能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有的重过程、轻成效,对成果转化效果淡化或弱化,比如在评价教师技术服务情况时,往往只是简单描述教师参与了哪些技术服务项目,而没有对项目的难度、创新性、经济效益等进行量化评估,无法准确衡量教师技术服务的质量和贡献。
如何构建社会服务的多维评价机制,一要坚持统筹兼顾,把社会服务作为学校办学治校育人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化校院两级考核的硬性要求,加大教师横向科研项目评价和考核权重,科学合理地将考核结果与评优评先、职称晋升、薪资待遇、资源分配等挂钩,找到社会服务与教师个人发展的平衡点,推进产教研融合、校政企协同。二要突出社会认可,注重评价指标设置的社会性、实践性与可行性,高职院校应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应广泛听取行业专家、用人单位、教师及毕业生等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使评价指标能够反映社会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实际需求和期望,促进高职院校与社会的紧密结合。指标内容兼顾定性和定量,定性指标可对社会服务的一些难以量化的方面进行描述性评价,如服务的社会影响力、社会认可度等,定量指标则通过具体的数据对社会服务的成果进行量化评估,如培训人数、技术成果转化数量等,使评价结果既有质的分析,又有量的支撑,便于实际操作和比较分析。三要注重成果转化,建立科研成果与政企需求的双向对接平台,如金华职业技术大学通过知识产权路演基地实现技术供需精准匹配,有效打通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应用的“最后一公里”,实现社会服务价值的最大化。
原文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7273746612859761986&source=share&cdn=https%3A%2F%2Fregion-zhejiang-resource&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reco_id=10347d9f196cc0a8231b000g&share_to=wx_single&study_share_enable=1&study_comment_disable=1&ptype=0&item_id=727374661285976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