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 瑞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应用韩语教研室 韩语翻译博士)
自古以来,文人们对美景名胜的青睐程度从未减少过。他们游历名山大川,吟诗作画,互相交游酬唱,不仅传播了山水名胜之美,而且进一步丰富了山水风景的文化内涵,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但囿于客观条件限制,无法做到身临其境、亲历游览者甚多,他们在前人口头传言以及诗、画、游记等文艺作品的基础上大胆发挥想象力,通过图画或诗文等形式抒发渴望亲临亲历美景名胜的愿望——“愿游”。
清朝一位名叫张井的文人官员,官至河东河道总督,曾在清道光年间在江南治理河务,人称“河帅”。“河帅”能诗善画,著有《二竹斋诗集》。他生前对江南山水充满向往,其中最想要去的四个地方是西湖、庐山、雁荡、黄山。思之切切却不得成行,便通过手绘《愿游图》表达其内心想要游览的渴望。《愿游图》为一个系列,共四幅画,分别是《西湖泛艇》《庐山观瀑》《雁宕探奇》《黄山看云》。
张井的《愿游图》一出,便引来同好者纷纷为之题诗,吴嵩梁便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吴嵩梁字子山,号兰雪,别号莲花博士、石溪老渔,江西东乡人,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中举,历任国子监博士、内阁中书、贵州黔西知州。吴嵩梁是著名的江西诗人,其诗名远播海外。据清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梅龛诗佛》记载,当时朝鲜使臣尊其为“诗佛”,并专门造佛龛供奉他。吴嵩梁所著《香苏山馆诗集》中存有诗歌《张芥航河督愿游图》四首,分别为《西湖泛艇第一图》《庐山观瀑第二图》《雁宕探奇第三图》《黄山看云第四图》。
当时的朝鲜半岛上,有一位名叫沈象奎的文官,他和吴嵩梁同年出生。历任全罗道观察使、吏部判书、右议政等职,1812年曾以使节身份来华。沈象奎读吴诗《张芥航河督愿游图》后深有所感,便据吴诗的韵作了四首次韵诗,这组诗歌的名字为《仿张芥航愿游四图,次韵吴澈翁》,四首诗均与吴诗同名,该组诗歌收录在他的文集《斗室存稿》中。
在两位诗人笔下,西湖的秀丽、庐山的壮美、雁荡群峰的巍峨、黄山云海长松的奇绝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以《西湖泛艇第一图》为例,吴诗和沈诗通过西湖的“画船”“烟花”“冷泉”“九溪十八涧”等意象与物象,勾勒出了一座空灵、幽静、秀美的西湖。沈诗“今得澈翁为引路”句说明沈象奎把吴诗看作他“神游”西湖的向导,在这一向导的指引下,他似乎在一片空濛烟雨里泛舟西湖之上,眼观三潭月色、两岭美景,耳闻九溪十八涧流水淙淙作响……
吴嵩梁游览过西湖和庐山,沈象奎则四处均不曾到访。他们在诗中极言西湖、庐山、雁荡、黄山之美,同时表达了渴望亲自游览的强烈愿望。吴嵩梁四首诗用词用典贴切,结构严整,均以“君愿”开头,对几处景点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景观特色等进行描述与刻画,诗尾部分表达出希望张井的西湖、庐山游愿得偿以及与张井同游雁宕、黄山的心愿。沈象奎诗是步韵诗,除了少数句子外,大部分韵脚的次序与用字与吴诗相同,算是“戴着镣铐跳舞”,行文结构方面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作者一方面保持与吴诗的“对话”,一方面述说本人对四处景点意象的认知,引经据典,娓娓道来。从“结誓来生化两鸟,朝夕翔鸣在湖水湖山”“安得竹杖芒鞋与君同,往浴云海滃然天”等句可以感受到沈象奎想要“同游”的强烈愿望。
诗言志,这组诗也不例外。两位诗人通过对西湖、庐山、雁荡、黄山美景的刻画,表达了对自由以及自然之美、旷达之美、雄壮之美、脱俗之美等的向往与追求。在张井和两位诗作者眼中,这四处景点不仅仅是客观的地理空间,更是寄托着自己情感与追求的精神符号。所以,吴嵩梁为张井画作题诗,沈象奎次韵仿写吴嵩梁诗作,这些行为都源自于他们对对方审美情趣与志向境界的高度认同。因为认同,所以酬唱,因为认同,所以渴望“同游”。
山水一旦有了灵魂,便在古今中外的时空里扎下根须,孕育出珍贵的文化财富,同时也成就了中外文人交游唱和的风雅佳话。
专家评
◎ 徐 辉(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副教授)
韩国与我国地理相近,文化相似,历史上留下了很多与我国风景名胜有关的诗文,这些诗文的创作与传播,使得相关风景名胜广为流传,成为更多人魂牵梦绕的文化符号。以杭州“西湖”为例,李氏朝鲜王朝时期韩半岛上曾兴起过“西湖热”,亲历或未曾亲历杭州西湖的文人们争相创作“西湖”体裁作品,盛赞西湖之美。
受中国文化的影响,韩国人非常喜欢“诗和远方”。古代韩国如此,同属于“汉字文化圈”的古代日本、越南等亦是如此。这些国家的文人用饱含“愿游”之情的笔触将我国风景名胜写进诗里。穿过历史的尘烟,今天,这些诗文依然字字珠玑,是我们旅游对外宣传的珍贵资料,也是中外文旅融合的典型案例。这些诗文的作者,也将成为我们最忠实的宣传大使,他们带着自己百年甚至千年未竟的梦想告诉子孙后代:曾经,中国有一方山水,我不能亲临,只能梦里神游……
原文链接:http://jnyb.zjol.com.cn/html/2022-05/12/content_4015139.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