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旅院新闻 > 媒体报道 > 正文

《杭州日报》:多所高校使出“杀手锏”推行“无手机课堂”

发布时间:2014-03-18    人气:

    记者 方秀芬 通讯员 王懂礼 韩昱
  
    昨天,本报教育新闻版报道了浙工大之江学院试行“无手机”课堂后,引起很多高校师生共鸣。据了解,浙江树人大学、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等多所在杭高校都使出了各种“杀手锏”,杜绝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此举得到了多数师生的认同,不过也受到部分学生网友的吐槽。
    ◆调查
    为什么要在课堂上玩手机?任课老师不管吗?学生愿意主动“上缴”手机吗?在杭州下沙某高校,我们做了一份随机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其中有效回收147份。
  
    NO1:刷微信、微博占28%
    在手机功能使用时长中,打电话占29%,刷微信、微博占28%,玩游戏占9%,看电影、电视占16%,看小说占7%,学习占4%,看新闻占5%,其他占2%。
  
    NO2:九成同学上课玩过手机
    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情况中,从来不玩的占9%,偶尔玩的占65%,有时玩的占20%,经常玩的占7%。“6个室友,人人都玩手机。不过,也不是说整堂课从头到尾都在玩手机,有的可能是思想开小差,偶尔玩一玩……反正课后还要自学的,所以大家觉得对学习没有什么影响。”大二学生小赵说,全班50多人,平时每堂课,据他目测,至少有过半学生在玩手机的。
  
    NO3:三成老师基本不会制止
    就目前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教师会予以制止的情况中,“总是会”的占18%,“有时会”的占48%,“很少会”的占24%,“不会”的占10%。在高校任教15年的王老师诉苦说,现在大学的课堂较难管理,只能提醒学生把手机关掉,但没法硬性制止,只能靠学生自觉。
  
    NO4:四成学生表示不太赞成手机被保管
    在是否赞同学校提出让学生自主“上交”手机的这种做法中,十分赞同的占7%,基本赞同的占19%,保持中立的占33%,不太赞同的占18%,不赞同的占23%。不赞成的学生认为,自己已是成年人,有权利选择安排自己的时间,包括课堂时间。再说,不是所有的课都值得自己认真听的,毕竟大家的就业目标不同。
    ◆说法
    把手机关一两个小时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团委书记谢峰说,一直以来,对于如何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手机、少用手机,目前基本停留在老师的课堂管理方面,即要求学生上课时不能使用手机,而此次推出的手机进“停机坪”活动,就是要引导学生尽量少用手机,有所节制。
    的确,许多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并未成熟,不能对大学生的自制力理想化,在他们管不住自己的时候,就是需要通过一些制度和措施的约束。每年在新生入校的始业教育中,不少高校都会给新生提醒,提醒新生“不要让手机控制了你们的生活和时间。把手机关一两个小时,不分心地连续、深入思考一些问题。”
    ◆高校的“杀手锏”
    怎样让同学们做到上课时间自觉将手机关闭,认真听讲?各高校都有自己的做法,前提还都是“学生自愿的”。
  
    教室里的“停机坪”
    在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每个教室都专设了一个手机“停机坪”。目前,手机是和老师抢学生“关注率”的最大“敌人”,为防止课堂“低头族”蔓延,该校面向全校学生征集解决方案。最后,手机袋方案胜出,同学们在进班级教室上课时,将各自的手机静音或关机后放置对应的手机袋里,只有下课后才能取出。实行一段时间以来,各个班级的学生还是非常配合的。课前,学生主动上缴手机至“停机坪”。课后,大家再有序取回自己的手机。
  
    “点赞”获积分奖励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于3月初就开始实施“无手机课堂”活动,全校各班全面参与。全班学生上课前自觉将手机关闭或调至静音,上课过程中如无学习需要,坚决不使用手机。为了激发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班级可使用“无手机课堂”点赞本进行积分,若上课过程中,全班无同学使用手机,即可在课后请任课老师签名确认,完胜一堂课得1分。如果本学期积分达到课程总数的60%,补贴班级活动经费500元;积分达到课程总数的80%,补贴班级活动经费1000元;积分在课程总数的60%以下,该班级不能参加星级班级和优秀团支部的评选。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