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旅院新闻 > 媒体报道 > 正文

《浙江日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高职竞赛榜单,前100位中浙江占13席—— 透过竞赛,我们在比拼什么

发布时间:2024-06-21    人气:

开展技能竞赛是职业院校强化育人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提高职业教育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日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校竞赛评估与管理体系研究专家工作组发布了《2023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分析报告》,其中包括高职院校大学生竞赛榜单11个,全国1254所高职院校(职业大学纳入高职榜单计算)被纳入。在2019年至2023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高职)中,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大学、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分列前三。值得一提的是,榜单排名前100位的院校中,浙江占13所。

细数往年浙江的成绩,这一结果似乎并不意外。那么,浙江的高职院校是如何在竞赛这条赛道上保持领先的?透过竞赛,我们在比拼什么?

构建进阶式竞赛体系

目前,我省已经形成成熟的“从省赛到国赛”进阶式技能竞赛体系。

2007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下称“国赛”)创办。为了紧跟国家职业教育重大制度的创新与设计,我省也对接国赛规程顺势开展浙江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下称“省赛”)。

与部分省市不同的是,我省将省赛与国赛遴选赛合二为一,这意味着在省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选手可以直接获得国赛参赛资格。记者获悉,2023年至2024年,我省有6所学校承办6个国赛赛项,创历年新高,浙江也是除主赛区山东以外承办最多赛项的地区。

与此同时,学校层面也积极推动竞赛体制机制建设。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就构建了一套“院赛、省赛和国赛”三个层次竞赛体系。

该校教务处副处长单盈介绍,为了营造人人参与竞赛的氛围,学校创建了校级竞赛平台,由每个学院找到各专业对标的核心赛项组织校级竞赛,再通过校级比赛选拔出省赛选手,由各学院通过竞赛品牌和竞赛团队的打造冲击国赛。

通过这个金字塔结构,该校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各级科技竞赛超过200项,参与学生达万人,竞赛专业覆盖面超过80%。“竞赛是撬动学校各方面教学改革的杠杆。”单盈说,“我们以‘赛’为考场,构建三级学生竞赛组织管理体系与机制,检验课程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提升参赛实力

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智能智造产教融合基地里,黄浩然一如既往地在一台数控铣床前进行训练。不久前在省赛上获得一等奖的他将与队友一起征战国赛。他边操作边介绍:“这和我们比赛时使用的设备是一样的。”

毫无疑问,先进完备的实训基地是大赛中取得佳绩的一大支撑。该校光电制造学院院长郑道友告诉记者,学校智能智造产教融合基地就相当于一个智能制造工厂,包含了仓储系统、车削加工单元、立加工单元等先进设备,以及MES、ERP等系统,总投资1200多万元。郑道友说,基地与企业的生产车间无缝衔接,既能作为竞赛的训练场所,又是学生的实训场地和老师的中试车间。

“注重学校实训基地建设是浙江高职院校在大赛上取得优异成绩的一大因素。”在浙江省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浙江工业大学教授刘晓看来,注重教师的培养并在学校层面形成良性循环机制是影响竞赛成绩的另一大因素。

“竞赛也是检验教师团队的舞台。”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副院长余俊帅也深以为然,以幼儿教育技能赛项为例,最初组建技能竞赛指导教师团队时,除了几位资深的专业带头人,有近三分之一的新进年轻教师。

在多年来的竞赛指导中,年轻教师借由竞赛平台,通过“老带新”机制一步步成长起来。其中两位教师不仅指导学生取得了国赛一等奖,还作为选手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并取得一等奖,“我们团队还获国家级职业教育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和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

惠及每个学生

“当然,我们不能唯竞赛论。”刘晓指出,竞赛并不是培养学生的目的,而是要通过竞赛惠及每一个学生,让竞赛成为一个面向人人的平台,在育人过程中发挥职业教育真正的成效。同时,他还指出,竞赛不能脱离产业端,大赛的内容、标准、技术要求和评价,最好进一步贴近产业端的岗位技能需求。

技能竞赛以比赛规则和赛项设计等方式影响着职业教育的教学与管理。那么,如何发挥技能竞赛的引领作用呢?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厨艺学院西式烹饪工艺专业主任徐迅认为,标准引领教学,因为竞赛作品是符合世界厨师联合会认证的竞赛标准的产品,而学生在竞赛标准的引导下进行创作,能更好地理解标准、符合标准。

因此,该校厨艺学院创新开设了《国际竞赛作品设计与制作》课程,由国际大赛选手或大赛评委进行授课。第26届IKA世界奥林匹克烹饪大赛个人金牌获得者、该校毕业生阎晗就是任课老师之一,为学弟学妹们剖析考题、讲解考点,激发他们的参赛兴趣和热情。

有了紧随行业前沿发展的课程,怎么能少了行业大师?在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厨艺学院,每名学生都能享受整整一学期的“大师课”。

“从2004年开始,我们就开设了‘大师课’。比如,《创新西餐制作》这门课程,目前都是由五星级酒店的厨师长或餐饮总监进行模块化教学,其中一位大师已经在学校兼职十余年了。”徐迅告诉记者,通过“大师课”,校企双方达成了双赢,一方面,课堂教学能与行业顺利接轨,另一方面,企业也获得了品牌输出、选育良才的机会。

原文链接:http://zjrb.zjol.com.cn/html/2024-06/17/content_3749042.htm?div=-1


关闭】 【打印